雨水收集并沒有一套標準答案,必須因地制宜。但是,不論在何處,有八個原則卻是普遍適用的,而且,只有當同時遵循所有這些原則,一個雨水收集系統才能發揮..的效果。
原則一:長期的、用心的觀察
觀察,不是僅僅用眼睛看,不是走馬觀花,而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種學習。在風中靜坐,在雨中漫步,沉下心,把自己的身體變成一塊“海綿”,用所有的感官去傾聽。當季節變更,將自己放空,融入到無處不在的變化中。
觀察土地上正在發生的一切,雨水會自然地停留在何處?有沒有一些光禿禿的、很容易發生侵蝕的地塊?雨水在哪里匯聚成流,這些水流是否潔凈?土壤是板結堅硬,還是有很多松軟的有機質?有沒有水生昆蟲和水鳥的身影?水從哪來,去往何處?……觀察之后,也需思考:為什么現狀會是這樣?侵蝕是怎么發生的?為什么有些地方本身就更濕潤?……
將你的土地作為整體來看待,而不是分割成一個個不相關的部分。想像假如做出一個改動,會對整塊土地的水流、野生動物棲息地、盛行風和光照等形成怎樣的影響?
當你和一片土地產生深度連接,她自然會告訴你,這里有哪些資源、面臨著什么挑戰,她會引導你做出更好的計劃。而如果你滿不在乎地跳過觀察這一步,未來付出的代價可能是難以想象的。
原則二:從地勢高處開始
當你開始設計時,也要記得從地勢高處開始——即從雨水流動的起點開始。如果你的土地位于半山腰或山腳下,也盡量從你有權使用的..處開始做雨水收集設施。這個原則看似和常識相違背,但背后原因很簡單:
相比較地勢低處而言,在地勢高處,雨水形成的地表徑流的流量較小,也更容易控制,不易形成具有破壞性的徑流。所以,如果在地勢高處建造雨水收集設施,管理和維護會更容易。
在地勢高處,你可以用較小的成本,建造一些小規模的雨水收集設施(如小水庫、小池塘)。在這些小規模設施當中或周圍,植物既能得到充足的水分,又不會被洪水淹沒。
在地勢高處,收集起來的水會慢慢滲入土壤中,并且由于重力作用,這些水分會在地下慢慢地往下坡處移動,滋養整片土地上的植物。而反之,地勢低處收集的水就無法自然地被上坡處的植物利用。
地勢高處的集水設施中的水更容易被取用(包括用作灌溉或家庭用水等)。從中取水不需要水泵——重力是免費的、取之不盡的能源。
原則三:小是美好的
小是美好的,而且,對于雨水收集來說,“小”也意味著更便宜、更容易、更高效。
從小規模開始,也意味著,你能很快看到效果的好壞,并更容易做出改動。小的錯誤會給你經驗教訓,而不會把你徹底搞垮。
零散分布的數十個、數百個乃至數千個小型的雨水收集設施加在一起,比單獨的一個巨型水庫要高效得多,因為前者能收集更多水,并將水更均勻地滲透到整片土地當中。
印度的“中央水土保護研究和培訓學院”的研究表明,將一個水庫的匯水區從1公頃增加到2公頃,會使每公頃收集的水量減少20%??茖W和環境中心指出,“在一個易受旱災影響的地區,10個匯水區分別是1公頃的小水庫,比1個匯水區10公頃的大水庫收集的水要多得多?!绷硗?,小型水庫不需要復雜昂貴的分流系統,更不需遷走大批的居民。
原則四:讓雨水分散開、滲入土壤中
這就好像,每當下雨時,邀請雨水在土地上悠閑地漫步、緩緩游走到每一個角落,和盡可能大面積的土地發生深度接觸,而不是急匆匆地匯聚在一起流走。
原則五:必須設計溢流系統,并將溢流看做資源
溢流不應該被當做“廢水”,經過設計,溢流能夠發揮的作用其實很多。
無論你的整個雨水收集系統設計得多么好,必須得考慮到可能到來的暴風雨,并相應地設計溢流系統。溢流口用大塊的石頭緊緊堆積在一起加固,或者種上根系很發達的植物,以免在水量大時崩塌。溢流的方向必須是可知的,是流向需要水分的地方。需注意,從儲水罐中導出的溢流必須遠離儲水罐下方的地基,可將其導入到樹木周圍的小洼地,而不同的洼地可通過溢流道相連,并匯入較大的濕地或水庫中。
雨水收集罐的溢流走向
在土地的.下坡處,還需要有.終的溢流口,理想情況下,這是將多余的水分導入到有天然植被的溪流或河灘中,但如果是在城市或近郊,就不得不導入到市政排水管道中了。
原則六:使用天然覆蓋物,種植地被植物
在光禿禿沒有任何植物的土地上,裸露的土壤很容易板結,滲水性變差,所以,當雨水降落,要么是很快流走,要么就是積聚在板結土地的低洼處。而種植了地被植物或者蓋著天然覆蓋物的土地就完全不一樣了。植物的根系深深穿透土壤,落葉形成一層層覆蓋,蚯蚓和其他土壤生物將枯枝落葉降解轉化,并且形成豐富的孔隙,這非常有利于雨水的滲透,而且有機質是很擅長吸水、儲水的“海綿”。植被遮陰下,土壤的水蒸發量也減少了,總之,這一切都意味著,我們能在土壤中儲存更多的水。
原則七:疊加功能
儲水罐附近的樹木能為房屋和儲水罐遮陰,還能產出食物、吸引授粉昆蟲,樹周圍的洼地能蓄積雨水,并吸收儲水罐的溢流。
讓我們盡量去嘗試,用一項實踐來解決多個問題,并同時創造出多種資源。
原則八:持續的觀察和調整
對于雨水收集系統的長期維護來說,持續的觀察和調整是至關重要的。
沒有一片土地是一成不變的,隨著動植物一年年的生長,以及農人自身對土地帶來的改變,這整個系統永遠處在動態的變化中,我們需要學會如何與自然對話、合作,而不是期望能一勞永逸。并不存在什么“完美”的,能一步到位的雨水收集系統。在遵循以上原則的基礎上,必要的維護工作不應被看做是麻煩,而是一種向自然學習、在學習中前行的機會
當我們設計雨水收集系統時,遵循以上八條原則的同時,也還得時刻提醒自己,“照顧地球,照顧人類,分享多余”,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實踐發揮出持久的價值。
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關于雨水收集的設計需要遵循的原則了。相信大家對此都有了一定的認識,如果大家還有其他方面想要了解的,歡迎咨詢。